会员识别二维码预约
玄奘留给中华民族的,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东西。作家鲁迅这样写道,“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就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。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”舍身求法的人,首先就有玄奘。玄奘留给我们的,是一种精神。对理想永不放弃,对信念始终坚持,这就是玄奘的精神,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。
《西游记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,经典的力量是勿庸置疑。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,人们熟悉的只是《西游记》中的唐僧。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,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,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,去西天取经。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,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,成为故事的核心,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。几百年之后,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,传奇慢慢地变成了神话。在《西游记》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,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——玄奘。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,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《世界文化名人录》里,只有两位中国人,一是孔子,另一位就是玄奘。
今天我们要从这部《玄奘大师》中了解真实的历史。
玄奘大师(602年~664年),唐代著名高僧,法相宗创始人,洛州缑氏(今河南洛阳偃师)人,其先颍川人,俗家姓名“陈祎(yī)”,法名“玄奘”,被尊称为“三藏法师”,后世俗称“唐僧”,与鸠摩罗什、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。
玄奘十岁时父母双亡,在洛阳净土寺出家,大业八年(612年)洛阳选拔二十七人出家为僧。主考大理寺卿郑善果见法师年纪虽小,却对答出众,问他出家目的何在?法师答道:“意欲远绍如来,近光遗法。”主考赞许他器宇非凡,志向高远, 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。
隋唐之际,天下大乱,法师从洛阳出发,经过长安抵达成都,开始了参谒耆宿,寻师访道的参学生活,足迹遍及半个中国。
在参学访道的过程中,玄奘法师发现当时众多高僧对佛法的见解不一,没有定准。因印度尚有很多梵本没有译为中文,加上前人所译经论多采用意译,使得很多问题,无法解答,让后学们无可适从。为解决这些根本问题,玄奘大师发愿前往天竺寻访原始梵本经典,探求佛法真义。
贞观元年(627年),法师决意西行。因从中土前往西域,必须要得到皇帝的特许,他二度上表陈情,但没有获得批准。但他仍冒险出关,由长安经秦州(今甘肃天水一带)、兰州抵达凉州(今甘肃武威)。可是刚到不久,长安的追捕令也紧随其至。法师唯有昼伏夜行,历尽艰险,穿过甘肃走廊,抵达瓜州(今甘肃西北部),不顾留难,执意前行。
西行路经图
玄奘法师以探险家般的胆魄,勇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,只身一人,进入了方圆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大沙漠。莫贺延碛大沙漠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,今称“哈顺戈壁”,“上无飞鸟,下无走兽,草木不生,人迹罕绝;时而风卷沙石,时而暴晒湿蒸;时而见枯骨遍野,战场遗迹;时而见凶恶野兽,鬼魅影像……”
白天,太阳无情的暴晒使地表温度极高,根本无法落脚,法师只能把自己埋在沙间,待到夜间出来赶路。大沙漠广阔无垠,玄奘法师一时迷失了方向。不仅如此,在迷途中,他不小心打翻了水袋,茫茫沙海中,失去了饮水意味着丧失了一切生存下去的希望。
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,法师几乎要放弃西行的计划,但最初的志愿一直鼓舞着他。法师以“宁向西天一步死,不向东土半步生”的决心,忍饥挨渴,怀揣一腔追求真理的热情和为众生求福祉的悲愿,以坚强的意志,九死一生,最终战胜了种种磨难。
走出莫贺延碛,路经高昌国,高昌王麴文泰对玄奘法师崇高的僧格和高深的佛学造诣非常敬仰,给予厚供,拜为国师,并结为兄弟之盟,苦慰劝留,希望法师留在高昌国。玄奘法师求法志愿坚定,绝食四天。高昌王被法师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感动,只好为法师备好粮草盘缠,并挑选国内僧人及侍从数人,护送法师西行。
高昌故城大经堂(玄奘法式讲经处)
玄奘法师带队翻越雪山葱岭,途中染上了冷病,一直到晚年,这种病仍不时发作。但是法师西行求法的意志在各种苦难的磨砺下变得更加坚定。他取道阿富汗进入今天印度境内,沿途瞻礼圣迹,直至那烂陀寺。
那烂陀寺是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,戒贤论师是寺里地位最崇高的导师。玄奘法师跟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学,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之内。此后,法师游历五天竺圣迹,遍访名师,竭力寻求梵本原典。
法师从南印度游学5年归来后,回到那烂陀寺,奉戒贤论师之命,在寺内讲授《摄大乘论》、《唯识抉择论》。当时有师子光论师在那烂陀寺讲授龙树一系的《中论》与《百论》,辩驳玄奘法师的观点。法师于是会和中观、瑜伽两宗,著《会宗论》三千偈颂(已佚)破斥师子光论师的观点。后又著《制恶见论》一千六百偈颂破斥小乘论师的《破大乘论》,因而名震五天竺。
那烂陀寺
玄奘大师为究竟瑜伽唯识学,在不被允许的条件下“冒越宪章,私往天竺”始道途西行。历经19年,经历110个国家,独行5万里。
玄奘大师载誉回国,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。回国后,玄奘大师在长安弘福寺、大慈恩寺、玉华宫等寺院都开设译场,专心译经,分秒必争,夜以继日。每天译经结束,还要诵经拜佛,直至三更才睡,五更起床,继续翻译。如此孜孜不倦,译经十九载,共译出经论75部,1335卷,计1千多万字,将印度所学尽传中国。其中译典著作中《大般若经》《心经》《解深密经》《瑜伽师地论》《成唯识论》等都广为普及。其中《大唐西域记》十二卷,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、地邑、物产、习俗等。《西游记》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。这是一个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成就。
玄奘大师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,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,被誉为“中华民族的脊梁”,世界和平使者。